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出口退税基本思路“调回17%” 系列支持政策续出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资讯频道 发布时间:2008-11-13
资讯导读:  11月13日,一位知情官员向记者表示,这次出口退税清单由商务部和财政部共同商定,基

11月13日,一位知情官员向记者表示,这次出口退税清单由商务部和财政部共同商定,基本思路要“调回17%”。但是他同时表示,本次调整的产品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产品仍然还有上调空间。

之前的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此次调整总共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

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向本报记者表示,各部委正在联合研究进出口税收调整的政策,以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除了进出口税收外,还有一系列扶持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政策在讨论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重点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时止,财政部、税务总局尚未公布本次出口退税调整的清单,但是前述知情官员表示,清单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轻纺产品占据重要地位。

这已经是中国今年下半年第三次调高出口退税,力度为10年来仅有。

10月21日中国宣布一次性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后。商务部曾经要求下属各商会紧急上报有关商品的出口形势分析和相关政策建议,“上调回17%”,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商会的建议书中。

按照国际惯例,出口退税旨在解决商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双重征税的问题。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视其为中性的贸易政策,实行“全征全退”的管理办法。但是在中国,出口退税一直被用做压低或者刺激出口的手段。

“我们在广交会调研时,企业提得最多的就是出口退税回调到17%”。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说。

“现在的出口是不救不行,而且政府出手已经晚了”。发改委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表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已经从9、10月开始集中显现。”

中国政府曾经在7月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从11%上调至13%,但是各部委和研究机构在此后的调研中发现,由于两个点的利润需要国外客户、贸易公司、生产企业分摊,最终进入生产企业的利润极少。因此,10月中国宣布继续将纺织服装类商品从13%调高到14%。

前述官员表示,按照之前讨论的方案,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将回调到17%。

而在占据中国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方面,一些大型机械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零部件,都有望调至17%。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比较容易执行,其办法、机制都是固定的,易于操作”。沈丹阳说:“同时,由于出口退税全征全退是国际惯例,中国政府只是将以前被压低的退税恢复,不属于直接对出口的补贴,也可以避免相应的国际纠纷。”

  信贷财政扶植政策待出

尽管,有学者一再呼吁,中国经济应该从过度依赖出口,转向启动内需。但张燕生称:“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如果出现了企业大规模的倒闭和失业情况,可能会影响宏观经济。

此外,据张晓强透露,还在研究中的一系列保持出口稳定的措施,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等内容。

而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日前商会刚刚召集行业内相关企业座谈,了解企业对于下一步政策走向的建议,除了出口退税调整外,企业的建议还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改善结汇制度、扩大内需、降低利率等。

而近期有可能出台的外贸方面的财政政策,是中央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外贸发展基金的规模和力度。

按照目前的流程,出口信贷由进出口银行发放、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而外贸发展基金则由商务部掌控,用于对企业信息服务、展览、培训、国内外企业对接、扩展新市场的支持。

由于国外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者破产,今年中国企业遭遇的海外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国际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科法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毕李察向本报表示,今年1-9月的全球企业欠款指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在中国大陆,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包括家具、珠宝、钟表、玩具、电子消费品、造纸印刷等行业。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出口退税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