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持续升值累计约17% 人民币汇率的“拐点”未至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08-06-03
资讯导读:  自2005年7月汇改至2008年5月30日,人民币单向、持续地升值累计约17%。目前我国国际收

自2005年7月汇改至2008年5月30日,人民币单向、持续地升值累计约17%。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普遍认为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

不过中国银行研究员谭雅玲最近在中国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出自我承受范围,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首次提出人民币贬值论的观点。不仅如此,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经济学者还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拐点论”。2008年1季度人民币累计升值4%,但从4月份开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速度骤然放缓,当月仅升值0.27%,5月份人民币升值0.76%,并且5月份海外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更是出现过罕见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显示出人民币汇率出现拐点的迹象。另外,市场普遍预期美国次贷危机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结束,而且针对目前的通货膨胀的风险,美联储有些官员还提出要加息以遏制通货膨胀。因此认为如果美国经济下半年走强,美元开始反转升值,可能也就是人民币出现拐点之时,人民币汇率将双向浮动,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增加,甚至会出现贬值的现象。这三种观点是对将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一种判断,人们关心的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向真的会改变吗?

应该说导致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有三方面:国内因素、预期因素以及国外因素导致。而贬值论则更多地是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投机资本的影响,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冲击很大,同时人民币升值也是吸引投机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强调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恢复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防范投机资本获利和进一步流入。实际上,从我国贸易收支变化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盈余的冲击并不大,而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部分企业被淘汰是很正常的,至于人民币贬值能够防范投机资本,这主要在于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不在于汇率是否贬值。实际上人民币升值可以套汇,人民币贬值也可以套汇,关键是汇率的不确定性变化,才能增加投机者的风险。在目前流动性过剩和内部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

而拐点论则强调预期作用和美元将来反弹的影响,从5月份国外的NDF市场确实有人民币贬值的现象,但是国外的NDF市场本身就是比较脆弱的,任何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反映出来,并不能作为将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向标,因为人民币汇率是钉住一篮子货币,并有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的干预,因此NDF的市场对国内即期外汇市场的影响小,国内外汇市场汇率的变动并不会跟着国外NDF市场变动。美元反弹意味着美元将由贬值转向升值,那么人民币汇率是否也会掉转方向呢?

笔者认为,美元即使反弹也只会对人民币升值起到摩擦阻力作用,并不会真正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方向。美元走强的积极意义在于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如欧元和日元等会相对走强,贸易盈余可能会下降;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减小,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变弱,投机资本流入会减少,对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有所缓解。但是美元走强短期内可能也很难改变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我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外汇市场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外汇供给仍然会大于外汇需求。同时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升值压力减缓,中央银行可能会使用利率工具遏制通货膨胀,利率提高又有利于吸引资本流入,另外,央行也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遏制物价水平的过快增长。因此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仍然会继续,随着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变化,原先争论的人民币加速升值或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可能性不大,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会变缓,同时双向变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长期内升值的趋势仍然存在,但是在短期内不排除汇率波动更加频繁,汇率更多地会出现双向变化的可能。

来源: 上海金融报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升值 人民币 汇率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