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轻纺城 您好,欢迎来到大号轻纺城EQFC.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大号轻纺城EQFC.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国家调整棉纺行业棉花供应政策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行业品牌 发布时间:2013-01-14
资讯导读:  2011~2012年度的棉花政策收储已经结束,然而,无论是政策还是行业,棉花产业链究竟怎样走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这个难题已经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就最为敏感的收储价格来说,纺织企业普遍认为已经很高了,因为政策托起的棉价比国际市场高出3000元/吨还多,可是对农民来讲,却并不觉得“解渴”。如果按照粮棉1:10,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说农民的确不“解渴”。在棉业发展高峰论坛的“圆桌对话”中,论坛嘉宾就政策设计层面怎样能使棉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能使产业链多方共赢等话题抒发了各自的观点。

2011~2012年度的棉花政策收储已经结束,然而,无论是政策还是行业,棉花产业链究竟怎样走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这个难题已经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就最为敏感的收储价格来说,纺织企业普遍认为已经很高了,因为政策托起的棉价比国际市场高出3000元/吨还多,可是对农民来讲,却并不觉得“解渴”。如果按照粮棉1:10,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说农民的确不“解渴”。在2012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的“圆桌对话”中,论坛嘉宾就政策设计层面怎样能使棉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能使产业链多方共赢等话题抒发了各自的观点。

 棉花收储立足长远

高芳(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圆桌对话”是我们论坛的保留节目,也是一个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激情与火花共同迸发的环节。台上的各位嘉宾代表了我们棉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下面我们来聆听他们的精彩发言。

卢怀玉(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会长):收储政策对于稳定棉花生产,稳定棉花产业,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市场形势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立足长远、可持续的促进产业发展,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棉农利益要考虑,纺织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实际上每一方都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但对整个产业来说利大还是弊大,这是政策设计的主要考量指标。虽然叫做临时收储,但是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政策。

姚明烨(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总经理):中储棉公司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其职责就是保护棉农利益,保证纺织供应。从2011年执行临时收储任务的情况来看,截止到今年3月底,成交315万吨,实际入库达到325万吨(有一个入库误差)。从整个情况来看,在一年多之内超过了我国棉花历史收储的最高水平。

从2011年9月份开始到2012年3月份结束,在国家发改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涉棉产业各方的努力下,基本达到了棉农、棉花加工企业以及棉商的三满意,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

对于2012年的收储工作,很多同志都在问我,能不能做下去?对此,国家发改委的同志已做了肯定的回答。中储棉公司作为执行临时收储政策的主体,我们坚决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决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任务。2012年我们会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流程,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完成临时收储任务。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四点:第一、我们要更加注重皮棉价格和籽棉价格挂钩;第二、更加注重单包重量的问题,过重的棉包今年必须受到限制;第三、特别注重水杂的抽查比例和质量把关;最后,特别注重交售进度的关系处理。

决策从产业需求出发

高芳:的确,虽然这个年度中国的棉花收储可能是一个历史最高年份,但真正的库存量是不是历史最高水平呢?我也查了一下,在上个世纪的1984年,那个年度包括工商库存、国家储备棉总量超过了600万吨。为了收储,国家在当年建轻钢结构的仓库,当年建仓库当年使用。如今中国政府调控能力更加强大,这么一点棉花国家还是收得起来的,大家在收储能力上替政府操一点心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中储棉公司是承担国家调控任务的一个国有企业的话,那么,中华棉花集团就是在市场的大海里游泳的企业了。中华棉花集团成立于1993年,那时候棉花还没有完全放开,也承担了一些国家的储备任务,这几年更多转向市场化,本年度收储他们也是最早竞拍储备棉的,下面请石董事长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石金凯(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格局下的棉业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很现实也很大,对于国家宏观政策我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任何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要从产业的实际出发,政策制定的依据必须从产业需要出发。可以分析一下,现在整个棉花产业的现状和它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就目前而言:一是棉花生产稳定徘徊不前;二是纺织业在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入WTO这十几年的时间,纺织的产能、棉纺企业的发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三是市场波动加剧,无论是周期还是波动的幅度,从2003年以来都是相对比较剧烈的;四是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了。

而这个现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第一是产不足需,无论600万吨还是700万吨的产量,跟无论1000万吨还是900万吨的需求来比,放大一点讲缺口应该是200万吨以上,这是一个常态,这个矛盾应该是现在整个棉花产业当中存在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因为随着市场变化和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棉花市场变化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给国家宏观调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体现在几方面:第一,中国棉花市场国际化,说明中国棉花发展已经融入国际;第二,中国农业本身的特点给宏观调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市场和流通来看,市场还不完善,市场主体小、散、竞争能力弱,经营基础比较低,我们在这个市场中只能被动参与,任由市场摆布,而没有很多条件和能力从正面应对这个市场。

市场供需波幅较大

高芳:作为流通企业,一边面向农民一边面向纺织行业,这个把控确实很难。下面涉及到我们这个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了。纺织需求形势受中国乃至全球形势的影响,企业普遍感到日子很难过,甚至于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要难,纺织行业对政府设计层面以及下一步的走势有什么看法?我们听听杨会长的意见。

杨世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现在棉农、棉纱、棉布、棉服装整个市场体系在一个屋檐下,不是以前“你是你的,我是我的”那样了,因此有这样一个论坛,让大家一起来交流真的很好。

我想从几方面谈,一个是怎么样看待棉花政策,二是现在的产业状况。

棉花政策在中国,算是少数几个顶层设计的政策体系之一,发改委牵头会同十几个国家部门和银行系统一起制定,这个政策出台的初衷无疑是好的,而且从执行层面来看,对于棉农来讲也是有利的。收储之前的矛盾主体是收和种之间的,而收到棉花之后的矛盾转变为收的人和买棉花的人之间的矛盾,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后道企业如何看待棉花的流转,基本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市场的总体供需、当下棉花的波幅、价差。

首先,张显斌处长说棉花就只有这么多,消费这么多,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棉花供给和需求并没有那么大的波幅。但是在贸易市场中看到的却不尽然,棉花波幅大过150%,这不仅是一个供需造成的局面,而是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这个因素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评判。第二,棉纱的价差波幅很明显,当波幅巨大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有很好的机会,但是当波幅比较小的时候,对工业企业有利。当棉花快速上涨的时候,面临报价困难,像后道的生产周期差不多3个月,这种情况下,棉花如果一周两周三周四周范围内就有一个快速上涨的过程,那么现在所需要的棉花就意味着比你之前报价成本的上涨,企业会亏损;反过来当棉花的价格迅速下降,对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难报价的状况。原来的生产周期3个月,棉花在这个阶段下降以后会对生产经营产生有利影响,因为企业拿到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划算的价格,然而,客户同样了解这个周期,在下单的时候,不会按照3个月周期给你下单,而是把订单周期压短,由70天变成60天,所以给纺织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2012年前4个月,宏观数据领导都已经报告了。出口方面,对欧盟跌了百分之八点几、对日本增加百分之八点几、对东南亚增幅20%等数量上的变化。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接到的订单中,联合国定了一个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求大采购商要考虑发展均衡问题,考虑人道的问题,要求订单当中必须配备一定比例从这些国家采购,所以现在一些订单里有5%~10%,或者更高的比例要求从东南亚像孟加拉、柬埔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来采购。所以,现在的后端产业,尤其是服装的制造部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把生产能力外移了,这带来了什么后果?他们希望全球化配置自己的资源,这样就对我们前面提到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后续执行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从我们来说,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只产600万吨棉花,我们需要1000多万吨棉花,供应量不能满足需求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愿意配合政府部门把后续的放储工作和明年收储工作推进得更快一点。

总体来讲,从今年的3月份订单开始回升,不一样的是,以前的订单可能比较散但比较均衡,但是今年的订单集中度要求更高,也就是说大的品牌商要求更大的制造商和他进行配合,在配合中我们明显感到国际大品牌商对于中国大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黏性在增加,加上今年资金的配备相对比较好,这样一个大品牌商+大供应商+大资金运作之后,今年很可能出现大的格局性调整,这对一些政策的制定有有利的一面,将改变一些小而散的局面,使集中度提高。

产业链整合为长久之计

高芳:杨会长从整个行业层面既肯定了我们的顶层政策设计,也提出了我们纺织行业的担忧,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政府层面在农民和纺织之间找平衡,这个平衡点更多地关注于要立足国内棉花供需为主。就目前而言,给纺织企业尤其是棉纺织企业的竞争力也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接下来我们请来自纺织生产企业一线的孙伟挺先生谈谈他的看法。

孙伟挺(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从宏观政策的角度看,目前临时收储政策是最好的政策,而且价位的把握也是比较恰当的。在发改委张显斌处长的报告中有一句话“也许这个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这个临时政策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去找可持续的政策,或者政策的可持续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政策会产生几方面的副作用:

第一,保护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全世界很多地方没有出现的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了,小农经济的棉花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成本,用全球资源来看,如果一味地保护,可能致使它更落后,这是一个负作用。第二,容易产生两种资源和两种价格。第三,调控的目的解决了,但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需要调控的内容,比如现在收进去成本增加,所以又要用调控来解决调控的结果。

棉花政策的制定应该由计划经济思维和手段转变为完全的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手段。所以,第一,应该给中国的棉花农业,给卢会长一个过渡期,不能永远保护下去,三年还是五年,要有一个时间期限。也许我们国家现在非常缺钱,财政有赤字,但是棉纺织这个产业是一个“母亲”工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如果说纳税谁纳的最多,那就应该是棉纺织产业,现在这个“母亲”有困难了,做儿子,做孙子的,国家财政部拿一点出来直补农民不可以吗?只有直补农民才会使这种调控不会产生出新的需要调控的问题。第二,收储是非常举措,应该改为寄存制或者寄售制,用市场的方式来存储。现在的问题是,收储比较简单,放储很困难,假如用竞价的方式放,就有可能抬高价格,那么用计划的方式放,用配额的方式放,结果是分到的开心,没分到的不开心。那么,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第三种方法吗?很困难。一放。涨价的动因就出来了,新波动的动因就出来了,所以能否研究寄售制,还是企业的物权,企业承担风险。

还有一点,要长治久安地打通棉花的供应链,供应链的整合,各种各样交易方式的出现,是解决我们目前各个产业之间状况的方法。这是我对这个行业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从棉纺行业看,很多数据行业协会都有报告,我站在企业的角度,自己判断的数据也想跟大家分享。现在纤维用量没有那么大,没有2900万吨棉纱。这是个关键问题。我个人观点,2000万吨的纤维需求量是目前的常态,这个常态下面一半是化纤,一半是棉花,所以从行业的角度来讲,我们肯定要用各种纤维的并驾齐驱来减少棉花波动对整个产业的影响。

此外,要增加棉花加工的附加值,棉花产业也要细分,哪些区域种长绒棉,哪些区域种细绒棉,都要进行细分,用细分的质量标准加工成细分的产品,满足细分了以后的客户需求,这样,价格的因素就不是主要的了,而价值的因素就占了上风,方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83号